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文化 >> 传统文化


扶风籍作家卢文娟作品——《绛帐怀抱里的古会》

[ 来源: | 作者:ffzfw | 发布时间:2015-03-27 | 浏览:1757次 ]


提到绛帐人们自然会想到“绛帐传薪”的典故,当年大儒马融坐帐讲经时,为了观察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就在绛纱帐后设列女乐,轻歌曼舞,听讲者并不被歌舞所动,仍专心听讲。清代扶风知县刘瀚芳曾作绛帐诗一首:“风流旷代夜传经,坐拥红装隔夜屏。歌吹祢今遗韵在,黄鹂啼罢酒初醒。”足可见有关马融讲经的那段历史不知影响了多少后来人。作为我们这一代人,除了对马融设帐讲学的了解和学习,更多的却是对绛帐古会的亲身体会。说到绛帐古会自然更是话题多多,甚至就连文字里也跳动着几分热闹。

绛帐镇自古是宝鸡三大古镇之一,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初四便是古会期。二月二这一天在民间称“龙抬头日、春龙节、农头节”,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绛帐古镇的老街上这一天可是最热闹的,不远处就能依稀地看见那些摆摊的小商小贩,嘈杂喧嚣的声音已经飘进耳朵,我们孩子心里可最热乎了,当天揣着大人给的一块钱从早晨上课都没了心思,便期待着下午放学能去街道的古会上逛一逛。其实,那时候我们年龄还小,根本不懂得“二月二”的意义,只知道过会时街上的人们接踵摩肩,熙攘纷纭。令我们渴望的自然是那些聚集在一起买吃食的小摊,虽然兜里的零钱不能买到想吃的零食,但是还是渴望去古会上溜达一下,至少第二天能在伙伴面前炫耀自己也跟古会去了。临近绛帐街,便能听见人们的笑声、商贩叫喊的声音、唱大戏的声音、机器的响声、小孩的嬉闹声……跟会的人流如海涌动,我们几个小伙伴只好手挽着手在人群中窜来窜去,走到卖吃食的跟前我总喜欢在兜里摸一摸仅有的一块钱。不过还是有便宜的零食,比如爆米花和棉花糖,我们买好几个爆米花或者棉花糖,至少在古会上也有了吃的小零食,心里是蛮喜悦的。令我最渴望的是那香辣油乎的面皮,可是一碗面皮五毛钱,还是舍不吃,我们几个干脆在面皮摊子前逗留几分钟,看着好多人挤着坐在面皮摊前的长凳子上,吸溜吸溜吃着香辣的面皮,不禁心中充满了羡慕和渴望。没走几步便是对面热气腾腾的鸡蛋醪糟,走过的瞬间我们便张大嘴巴吸气,好让美妙的甜味充溢心田。走到卖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前,我们也不多看一眼只瞅着自己感兴趣的玩意在人群中挤来挤去。除了吃的,古会上我们小孩还喜欢围着那些抓玩具的小摊,看着一个个小小的玩具被人们用小圈一套就得到手了,心中也好渴望啊,可是身上只带了一块钱,哪有玩套圈游戏的钱,只好眼巴巴地看人家玩,不过能看也不错了。大人可和我们不一样了,总是三五成群来到古会上买一些生活必备品,如镢头、铲子、扫帚、篮子、席子,或者给家里添置一些电灯、剪刀、钟表、瓶子罐子等,自然那些便宜的衣服和日常用品少不了在大人手里反过来调过去地挑选。毕竟古会上是集中买卖,所以比店铺里能便宜一些。还有一部分人家里没什么负担便来到古会上将小吃从这头吃到那头,面皮、油糕、麻花和粽子、醪糟汤、糍粑和豆腐脑、肉夹馍、煎锅饺子等,应有尽有。

若是大人逛完了古会都会给自家小孩买一捆麻花,每次父母亲逛会回来,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他们的袋子,在里边找好吃的,不过能找到几根麻花就已经很知足了——通常情况下,我的父母亲赶会回来是不买零食的。最难忘的一次是雨天父亲赶会回来,母亲正烧了一锅面条,由于煮过了,面条已经成了细碎的,父亲端着面条只是用筷子呼噜噜给嘴里送,他边吃边给母亲说:“今天我去会上,看见人家都吃馒头炒肉,那大块大块的肉冒着热气,放在火上翻炒着,香味浓烈啊。不过一碗一块二呢,太贵了舍不得吃。这样吧,等过年时这头猪肥了,咱卖掉一些肉留一些也学着人家的样子给孩子们做馒头炒肉吃。”看着父亲说得津津有味,我似乎已经嗅到了香味四溢的炒肉,那一刻嘴里已不停地咽唾沫。是啊,肉对农村人可是奢望啊!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肉,多么稀罕的馒头炒肉啊,我心中便开始期待着赶紧过年,年来了就能吃肉了。

绛帐镇古会上除了那些令人馋涎欲滴的小吃,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便是古会上的大戏。三天会期间唱戏是必不可少的,每天中午和晚上都有几折戏。唱戏有专门的戏楼和台子。靠近戏楼我们孩子的心里总是充满着奇思妙想,在幕布后面我们钻来钻去瞅着那些在脸上涂涂抹抹的戏子,心中充满了无限好奇和神秘。只要热闹孩子就是最精神的,大戏没开始,我们的“大戏”却开始了,呼朋引伴,东奔西跑,大呼小叫,在人群中欢快不已。大戏即将开始了,锣锣鼓鼓已经响起了,我们这会也跑困了,喊累了,便才稍微消停下来。抬头看去,戏楼下成群结队的大人都拿着凳子已经做好,约几分钟从大喇叭里传出唱戏的内容,也是从那个时候我略知的戏曲有玉堂春、三娘教子、五典坡等。大戏开始了,戏楼上那些戏子都咿咿呀呀传神地演绎着戏曲里的精彩人生,戏台下的人们都已经进入了看戏状态。那些卖吃食的小摊也像变魔术似的,很快都搬到了戏台周围,这样最好了,人们看戏时若是饿了还能买一些自己喜欢的小吃充饥。

上了初中后我进入了绛帐初中就读,绛帐初中就在古镇的东街上。每逢古会我们都能听见热闹的声响,学校也很知情便给我们少上一节课,或许是太吵闹了,学生上课也无心听。因为学校墙外几米开外的古会上那热闹的叫卖声总是时时飘进耳朵,喧哗的气氛总是扯动着人的心弦。放学后,我们约好同学一起去逛会,长大了便积攒了一些小零花,其实大多是春节挣到的压岁钱,开学时便给母亲没全部上交,自己留一两块钱,我留着钱就是为了年过完能在会上转转。不过,我明显地感觉到,上初中时古会上的人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么挨挨挤挤了。小吃摊边依旧人来人往,似乎能坐在很多人面前吃饭也是一种荣耀。我的一个同学说,她每次总喜欢买一截甘蔗一边吃一边走在人流中,她觉得能在古会上吃东西很知足。不过我正巧相反,就算买了东西也是装进袋子里,喜欢在没人的时候一个人慢慢品。古会上那么多人,蹭来蹭去的,怎么好意思拿着一个油糕或者粽子边走边吃,至今我也不习惯这种吃法。记得上初二时,我们在古会上买了一串糖葫芦,同伴都是边走边吃,没过半条街,糖葫芦都已经下肚了,而我却将糖葫芦包在塑料袋里,由于捏的太紧,没想到回家后,塑料袋粘附在糖葫芦上,弄的我哭笑不得。

参加了工作,我所任教的学校正处于绛帐镇街道的西面。若是古会期间,一走出校门就能看见逛会的人们熙熙攘攘,好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也许是长大了,或者是离街道太近了,好几年古会上都看不见我的身影。记得去年古会的傍晚,我和同事踏上了那条熟悉的街道,也许因为小雨淅沥,我们只看见了几个卖麻花、醪糟、面皮、甘蔗的小摊,街上行人稀少,就连戏台周围的人也能数得清。细雨飘落在我的脸上,我不禁打了个寒颤,我对同事说:“你可不知道啊,小时候我们最渴望来街上赶二月二会啦,那个时候可比过年还热闹,人挤人,水泄不通啊。而今你看,古会也是如此冷清。”同事笑着说:“现在的人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已经不只是盼望着来古会上买东西,何况古会上的东西都是一些小玩意,人们已经不稀罕了,大城市已经成了人们追逐的梦想。”我不禁连连点头,虽然自己不买骡子不买马,但是心中依然渴望当年的绛帐古会,渴望感受当年那热闹非凡的气氛,渴望回到当年醪糟飘香的古会上。

时光一晃数年流逝,如今的绛帐古镇已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发达的工业和超前的技术已经将绛帐带入工业大镇的浪潮里,在工业发达的今天,绛帐无疑已经成为西府的领头军。无论岁月多久,绛帐古镇依旧显示着当年的风流倜傥,无论未来如何,绛帐古镇仍然在历史的沙尘里年轻美丽。无论曾经、未来如何演绎,古会终究是绛帐身体里一颗不灭的星辰,它象征着绛帐昔日的淳朴和喧哗,希翼着绛帐明天的繁荣和昌盛。试想百年之后绛帐依旧风流俊美,因为古会、绛帐更加敦厚淳朴,因为绛帐、古会更加弥久深远。

朋友,远方的朋友,提到绛帐,怎能不是暖意溢满心海?温情的绛帐已将古会深情拥抱,热闹的古会已在绛帐的怀中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