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文化 >> 传统文化


那些被禁止出国展览的扶风文物

[ 来源: | 作者:ffzfw | 发布时间:2014-09-24 | 浏览:1275次 ]

扶风是西周文化的发祥地、佛教名刹法门寺的所在地,素有“周礼之乡”、“青铜器之乡”和“佛骨圣地”的美誉,是中外闻名的周原文化宝库、万众朝拜的佛教圣地。境内有各类文物保护点星罗棋布,其中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古周原遗址被列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新发现之一。1987年举世仅存的佛指舍利从法门寺地宫出土,被誉为继秦兵马俑之后的世界第九大文化奇迹。
自汉代以来,扶风就屡有文物出土,至今已2千余年,但因饥荒、战乱等原因,基本散失殆尽,保留至今的廖若星辰。
从2002年起,国家文物局为了切实保证文物安全,陆续公布了三批195件组禁止出境展出的文物目录,其中出自扶风县的文物就有六件。
这些出土于扶风的国宝级文物长什么样?又有怎样的特殊价值呢?

一.大克鼎

大克鼎于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后被天津金石收藏家柯劭忞购得,后转送予潘祖荫。潘祖荫死后,其后人将大克鼎连同其他宝物迁往苏州。此后,潘家先后拒绝了端方,国民政府和日军的索取,设法将大克鼎等保存在苏州家中。

抗战爆发前夕,潘达于将其拍照存档,并将大克鼎等珍贵器物深埋地下。由于安排周密,虽经日军多次到潘家翻查搜寻,这批珍宝始终安然无恙。1951年,潘达于向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捐献了大克鼎和其他珍贵文物,同时谢绝了政府给予的奖金。大克鼎此后收藏于上海博物馆至今。


大克鼎是西周晚期(孝王时期)一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的青铜器。鼎腹内壁亦铸有铭文2段,共28行,290字,主要记录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的内容。是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珍贵资料。此鼎通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口径75.6厘米。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

二.墙盘

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任家村,体型巨大,腹和圈足分别饰凤纹和兽体卷曲纹,雷纹填地,圈足有折边。最为重要的是该盘内底有铭文276字,又有重文5、合文3,总计284字。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资料。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墙盘为西周恭王时期作品。器形宏大,制造精良,周圈饰有重环纹。盘内铭文使用的四言句式,颇似《诗经》,措词工整华美,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铭文字体为当时标准字体,可做为西周中晚期书体风格的典型代表。字形整齐划一,均匀疏朗,笔画横竖转折自如,粗细一致,笔势流畅,有后世小篆笔意。《牆盘》年代久远,其中许多文字已无法辨认,留待研究金文学者探考。

三.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1987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现藏法门寺博物馆。通长196.5厘米,重2390克。杖身银质,其上錾饰花纹并鎏金,不仅是盛唐时期鎏金技艺的精品,更是佛门法器中的至宝,堪称世界“锡杖之王”。


盛唐时期,法门寺成为唐朝皇帝的皇家寺院,多次举行迎送佛骨真身舍利的法会。由杖首股侧上錾文可知,这条锡杖制成的具体年代为唐咸通十四年。錾文内容为“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873)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锡杖一枚,并金共重六十两,内金重二两,五十八两银,……”。其时正值大唐盛世,唐朝君民崇佛信佛,唐懿宗为迎取佛骨真身舍利下令文思院敕造此锡杖。

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杖首为四股双轮十二环,是佛教界最高权威的象征,专属佛祖释迦牟尼。錾有流云纹的银丝折成垂直相交的四股桃形轮,象征四谛:苦、集、灭、道。每股轮幅上套置三个满饰缠枝蔓草的扁圆锡环,共十二环,代表十二部经。杖顶是象征佛所在的两重莲台,仰莲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

四.八重宝函

1987年发现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现藏法门寺博物馆。八重宝函原藏于法门寺地宫内,是唐懿宗为存放佛指骨舍利而特意制作的,其性质类似于棺椁。八重宝函原为八个宝函相套而成,最外层是一个檀香木函,出土时就已经残毁。檀香木函里面依次套装着三个银函、两个金函、一个珍珠函和一座单檐四门纯金塔,金塔基内有一根银柱,是套放舍利的地方。

八重宝函是大唐天子为放置佛骨舍利而特意制作,可见其级别之高。据典籍记载,我国第一次迎奉佛骨盛典是在唐高宗显庆四年。唐高宗为舍利铸造金棺银椁,并按中国儒家的最高礼仪,埋葬于扶风法门寺地宫。唐懿宗崇信佛教,曾亲自到扶风去迎佛骨舍利,并且顶礼下拜,泣不成声。这件八重宝函就是在这次迎佛骨盛典中制作的。

五.铜浮屠

浮屠亦作浮图,其含义有多种:佛陀、佛教、僧侣或佛塔。此处所指的是佛教建筑形式的“佛塔”,源于印度。古印度佛教徒筑塔最初为供奉佛骨或葬贮僧尼尸骨之用,后来演变为佛教象征性的重要标志。

法门寺出土的这座铜浮屠为金银打造,通高53.5厘米,底座长宽各28厘米,二层长宽各24厘米三层长宽各19厘米,房檐长宽各23.51厘米,重7.4千克。分为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塔基为须弥座,其外有三层渐收的护栏,每面护栏正中弧形踏步。塔身单层,四面各开一门,正面门外左、右各列一力士,门两侧为直棂窗,门额以上铺作人字形斗拱。顶单层,四角攒尖形,每面铸出瓦拢,角垅起翘。塔刹高耸,刹底为须弥座,其上6个相轮由下往上依次渐小。塔内盛放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一枚。第四枚佛指舍利就在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的棺盖内。1987年4月,封闭一千多年的神秘法门寺地宫之门被打开,此铜浮屠随着被发现。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六.西周 害夫(hu) 簋

西周 害夫(hu)簋 ,又称厉王簋、夫簋、胡簋,是目前所知的极少数明确的周代王器之一,周厉王十二年作器。1978年5月陕西扶风齐村出土,扶风县博物馆藏。


西周 害夫(hu)簋被称为西周“簋王”,通高59厘米,口径43厘米, 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侈口宽体,鼓腹,圈足,下附方座。大龙耳高耸,有龙垂珥。颈和圈足饰兽体纹,腹和禁壁饰直条纹,方座四角饰兽面纹,形体庞大,浑厚典雅,被誉为“簋王”。内底铭文十二行一百二十四字,记载了周王朝的第十一位国王周厉王祭祀祖先的祝词。(“害夫”,读做hu,是西周厉王的名字。)大意为:我昼夜尽心经营先王事业,以配皇天,我任用义土献民,祀先王宗室。作此将彝宝簋,安惠干先宗列祖,以祀皇天大命,保佑周室、王位和我自身。赐降多福、长寿和智慧。